1955年,中国评定了第一批“十大元帅”,这是解放军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。不夸张地说,这十个人,每一个都曾影响过中国命运的走向。更让人瞠目的是,他们几乎都和蒋介石打过交道,有的曾是蒋的部下,有的差点和蒋成为“知己”,但最后纷纷分道扬镳。有意思的是,这些被评为元帅的大人物,原本都是“同门兄弟”,可最后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。蒋介石到底是怎么失去了这些人才?这些元帅又是如何成长为“蒋介石头疼到头秃”的对手?今天就带你解开这几十年军旅恩怨的谜团。
蒋介石和十大元帅之间,其实展开过一场“人才争夺大战”。蒋一面想把这些军事天才纳入账下,一面又担心他们“不听话”。有人说蒋介石手段高,拉拢陈毅就像炒股票,涨了就给点甜头,跌了就立马抛弃。但元帅们到底吃不吃这一套?蒋用金钱、军衔、甚至亲情作为筹码,结果是一次次碰壁。他多次想让彭德怀、贺龙等归顺,对方一边笑脸相迎,一边暗中组织反蒋。这场明争暗斗,简直比宫廷剧还精彩。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,这背后还藏着鲜为人知的隐情——到底是什么让元帅们死心塌地,不愿被蒋介石拉拢?
元帅们的革命路并不是一帆风顺,他们经历了北洋军阀横行、国民党内斗、还有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。朱德年少时在云南讲武堂练枪,原本曝被当作蒋介石“同窗”;彭德怀年轻时因脾气耿直,差点在蒋介石部下吃不消;贺龙甚至被贴上“草莽英雄”标签,说他靠一身力气打天下。最常见的说法是,“有才又有胆,就是不听话”。蒋介石有时候会说:“我要的是能打又能管得住的兵。”但这些元帅偏偏不受管理。普通老百姓看元帅和蒋介石对着干,有的说佩服元帅吃硬不吃软,有的则骂蒋介石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”。这里面,有人拼命想巴结上层,有人默默扛着枪往前冲。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活法。
表面上蒋介石和元帅们的争端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而暂时平息。蒋介石一度表现出“大度”,邀朱德、彭德怀到南京坐坐,还说要一起抗日救亡。一桌人端起酒杯,气氛貌似融洽。但实际上,国共合作背后暗流涌动,蒋介石不断安排特务监视、设下埋伏。反方声音很快升温,一些国民党元老窃窃私语:“共产党这帮人不可靠,迟早会造反”;国民党积极分子更是直接质问蒋介石:“你怎么还喂养狼崽子?”但此时的元帅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军队和群众基础,蒋的拉拢根本撼动不了他们的军心。表面风平浪静,实际两边都握紧了拳头,随时准备掀桌子。
到了1946年,国共关系迅速撕破脸,蒋介石动员大军围剿解放区。这时候,真正的火药味来了。元帅们一个个登场,彭德怀在西北指挥大兵打得国民党节节败退;林彪在东北搞出“辽沈战役”,让蒋的精锐兵团瞬间灰飞烟灭。此前埋下的伏笔在此刻集中爆发——蒋介石搞的“拉人、安抚、奖励”全都成了空谈。甚至出现了“反转大戏”,不少曾经被蒋介石视为亲信的元帅,比如刘伯承,当时干脆在新中国军队里一路升官,背后还带走一群人马。蒋介石又气又急:“这些人怎么都跑了?”战略决策失误彻底将蒋推入被动,不少国民党高层私下嘀咕:“咱们是不是养虎为患?”
国共决战后,表面看战争结束,蒋介石退守台湾,元帅们成了新中国战神。可事情远没有那么单纯。蒋介石在台湾,不断派人试图策反老部下,甚至开出高价“奖金”,硬要让昔日军校同窗投奔自己。有的元帅被特务威胁家人,有的被“朋友”劝说背叛革命。各方立场越发对峙,和解希望渺茫。更尴尬的是,经过多年拉锯,蒋介石发现自己越打越孤单,部下一个个开小差。反观十大元帅,虽然也有内部意见分歧,但基本都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。历史到了这个关口,谁也说不清下一个转折是什么——是不是还会“兄弟重逢”?是不是还有尾声?没人敢保证。
说起元帅们的故事,表面上怎么看都像是一场“真理大战”。但是你要说他们比蒋介石高到哪里去,真的也未必。这些人年轻时候也都想巴结上级,谁没当过小兵?蒋介石用钱、用名、用情谊来拉人,但元帅们用理想、用信念、用枪杆子来堵蒋的后路。你说蒋介石是“老板”,可员工一个个跑路了,不是老板不会管理,而是大家另有追求?元帅们看上去高风亮节,实际上也都在“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”。有的元帅明面上照顾蒋介石的面子,背地里却暗号传递、部队调动。你要说他们“铁血无私”,其实都是活生生的正常人,有的时候也抹不开情面,也有小算盘。夸他们,没准你有点心虚;骂蒋介石,也不见得你就比他聪明。历史没那么黑白分明,套用一句老话:“你上路,我另谋出路”,这才是中国近代多少人的共同选择。
你是不是也觉得,蒋介石失去了这么多人才,就是因为他过于“霸道”?还是其实元帅们讲的是大义,有理想才不被收买?很多人说,历史选择伟人,其实是社会环境决定的。如果蒋介石当年愿意和共产党合作到底,是不是今天的新中国会有不同的样子?还是元帅们本就和蒋介石“气场不合”,注定要各自为战?有些网友认为,能打仗才是真英雄,有的网友却说,团队更重要。你怎么看?是怀念黄金时代的兄弟情,还是羡慕理想驱动的逆转胜?说说你心里的答案,下方评论见!
十大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