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买家暂缓采购,巴西暂停大豆装船。中美元首确定韩国釜山会面,中方下单三批美国大豆,总量18万吨。这一连串的新闻,看似零散,串联在一起,却能看出中美博弈的真章。
中国的大豆进口,主要来源是巴西、阿根廷和美国。其中,美国大豆的份额近年来逐渐下降,今年9月起,从去年同期的170万吨降到了0。最大买家撤离,加上今年北美大豆大丰收,成山的大豆堆在地里,美国豆农们是欲哭无泪。美财长贝森特都公开表示,自己也是豆农,最懂豆农的伤悲。

随着中美吉隆坡会谈结束,韩国釜山会晤即将开始,美豆滞销这件事情渐渐有了转机。10月28日下午3点,外交部宣布,中美元首将于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会晤,议题涉及中美关系及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。这场会晤,成为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重要背景信号。接着路透社10月29日报道,集团购买了三批美国大豆,总量为18万吨。装运时间覆盖12月至1月。这笔采购虽然在总量上不算大,但意义非常明确:为中美元首会晤释放政策信号,同时为未来可能恢复的中美大豆贸易预留空间。
不过,路透社报道中同时也承认,中粮的这笔订单量并不大,恢复之前的采购量,不太可能。因此从市场层面看,这18万吨采购更多是信号大于量级。它表明中方在中美谈判中保持主动,愿意展示一定的灵活性。
中国重新购买美豆,巴西大豆这边却暂停装船,是怎么一回事呢?日前,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官网通报了一则消息:巴西大豆溢价太高,中国买家暂缓采购。
巴西新豆报价比芝加哥期货11月大豆高出每蒲2.8至2.9美元,这里的“每蒲”指的是每蒲式耳(bushel),是国际大宗农产品特别是谷物和豆类常用的计量单位。1蒲式耳约等于27.2 公斤大豆。

之所以涨价,是因为巴西企业方面认为中国短期内难以找到充足替代货源,对巴西大豆存在需求刚性,因此试图趁机哄抬价格,甚至有巴西贸易商提出 “要把过去三年的利润一次性赚回来”。
另外,巴西国内运输、人工费用,叠加全球航运费用飙升,大豆出口的物流成本显著上升,这些成本最终转嫁至终端价格中。同时,燃油价格上涨、司机罢工、港口拥堵等问题,进一步推高了物流成本,成为涨价的直接借口之一。
巴西豆价高于美国大豆的溢价水平,因此中国买家决定暂时“按兵不动”。那么缺口怎么补?在买美豆之前,我们差点动用国储大豆来应对短期供应压力。
巴西大豆贵,我们还有阿根廷大豆可以选择。我方已大量采购阿根廷大豆,主要供应11月装运。阿根廷大豆有一个0关税的优势。9月22日,阿根廷米莱政府出于经济自救的考虑,宣布取消大豆出口税,随后中国买家在48小时内火速下单了130万吨。每吨比国际价格低 5%,为中国节省了约6500万美元。

此外,乌拉圭 2025 年对华大豆出口同比增长 30%,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新季大豆也将在 11 月中旬装船,中国的大豆进口有丰富的可选项,抗风险能力很强。
中方一直秉承的是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念。现在巴西、阿根廷、美国、乌拉圭、俄罗斯都能供货,让它们互相有竞争,我方才能在价格和供应上掌握主动权,这才是抗风险的关键。
中美元首会晤前,买这 18 万吨也算是释放个积极信号,既展示了咱们的灵活性,也为之后的经贸沟通留个好氛围。但还是那句话,这量不大,就是个信号,主动权还在中方手里,未来怎么选还是看我们的需求。
十大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